《新刻全像水浒传》是一部明代的章回体长篇小说,由施耐庵编著,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全书共一百一十五回,描绘了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108位好汉在梁山泊起义的故事,以及他们聚义后接受招安、四处征战的历程。这部作品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对中国乃至东亚的叙事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刻全像水浒传》的版本众多,流传极广,其中崇祯中期的富沙刘氏刊本是较为著名的版本之一。这个版本的特点为上嵌插图,下刊正文,图文对照,每半页一图,栏上刊刻本节故事标题,这种插图形式对于读者理解情节、掌握内容、增进阅读兴趣很有帮助,是长篇小说在较原始阶段的一种经典版式。
此版本为明崇祯时期富沙刘兴我梓行(建阳书坊)本,卷首题有“富沙刘兴我梓行”,其中“富沙”即指福建建阳。明代的建阳正是原建州的辖区之内,而“刘兴我”是刊行者的名字。
《新刻全像水浒传》的内容从“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开始,至“宋公明神聚蓼儿洼,徽宗帝梦游梁山泊”结束,涵盖了梁山好汉的起事、发展、招安以及最终的结局。这部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地位,也因其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曲折的故事情节,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值得注意的是,现存的水浒传版本中,有简本和繁本之分。简本又称“文简事繁本”,是与繁本相对的系统版本之一,为海内外孤本,现藏于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
总的来说,《新刻全像水浒传》以其丰富的人物塑造、曲折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社会意义,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