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号登录/注册
获取验证码
未注册的手机号将自动创建古籍资料库账号
牧牛图颂

牧牛图颂

附诸方和颂.释普明撰.清乾隆49年刊本.1784年, 共1册,42页 PDF 62.71MB

《牧牛图颂》是禅宗经典之一,通过牧牛的比喻来描绘修行者从迷到悟的过程。

背景与起源: 《牧牛图颂》由普明禅师所作,是禅宗名著《牧牛图》的诗颂。《牧牛图》又称《十牛图》,通过牧牛的比喻,形象地展示了参禅者从迷到悟的过程。普明禅师的生卒年不详,但从万松行秀禅师的《请益录》中可以推测其为宋代僧人。

内容与结构: 《牧牛图颂》分为十个阶段,分别是未牧、初调、受制、回首、驯服、无碍、任运、相忘、独照、双泯。每个阶段都通过一首诗来描述修行者在不同阶段的心境和状态。例如:

  • 未牧:描述牛的野性未被驯服,象征着修行者的心性未被调伏。
  • 初调:牛开始被驯服,修行者的心性也开始被调伏。
  • 受制:牛逐渐被控制,修行者的心性也逐步被驯服。
  • 回首:牛开始回头,修行者的心性开始有所觉醒。
  • 驯服:牛完全被驯服,修行者的心性也达到了平和的状态。
  • 无碍:牛在露地安眠,修行者的心性达到了自由无碍的境界。
  • 任运:牛在自然中自由行动,修行者的心性也达到了任运自如的境界。
  • 相忘:牛与人相互忘记,修行者的心性与修行的方法达到了合一的状态。
  • 独照:牛儿无处牧童闲,修行者的心性达到了独立照见的境界。
  • 双泯:人牛不见杳无踪,修行者的心性与修行的方法都达到了消亡的状态,即真正的解脱。

影响与应用: 《牧牛图颂》不仅在中国禅宗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也在现代中日禅宗信徒中被广泛应用。其通过牧牛的比喻,形象地展示了修行的过程,使得修行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实践禅宗的教义。

版本与流传: 《牧牛图颂》附诸方和颂为清乾隆49年(1784)刊本,现存于多个图书馆和古籍收藏中。其图文并茂的形式,使得这部古籍不仅在文学上有很高的价值,也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魅力。

通过这些描述,我们可以看到《牧牛图颂》不仅是禅宗修行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其影响深远,至今仍被广泛研究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