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一部医学经典,成书于公元200年至205年之间。该书原为《伤寒杂病论》16卷,后经晋代王叔和整理,将其中有关伤寒证治等原文重予编纂,成为《伤寒论》。此书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前启后的作用。
《伤寒论》共10卷,包括了22篇,列方113首,应用药物82种。书中以辨六经病脉证和治疗为主体内容,运用四诊八纲,对伤寒各阶段的辨脉、审证、论治、立方、用药规律等,以条文的形式作了较全面的阐述。其内容大致包括辨伤寒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脉证并治,以及“平脉法”、“辨脉法”、“伤寒例”等。张仲景在诊断上融会了四诊(望、闻、问、切)、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对伤寒各证型、各阶段的辨脉、审证大法和用药规律以条文的形式作了较全面的阐析。
《伤寒论》的作者张仲景,字机,别称张长沙,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人,约生于东汉和平元年(公元150年),卒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张仲景自幼好学深思,博通群书,尤其对医学有深入研究。他的医术精湛,被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其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
《伤寒论》的流传情况也颇为丰富。该书刊行后流传极广,历代注释或研究《伤寒论》的著作多不胜数,约有600种左右。其中包括金代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明代方有执的《伤寒论条辨》,清代喻嘉言的《尚论篇》等。现代注、译本也有数十种之多,如曹颖甫的《伤寒发微》,陆渊雷的《伤寒论今释》等。
《伤寒论》不仅在中国古代医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其影响力也远播海外。例如,日本山田正珍的《伤寒论集成》,丹波元简的《伤寒论辑义》等,都是对《伤寒论》的深入研究。
《伤寒论》的现代语译版本,如《伤寒论语译》,以刘渡舟主编的《伤寒论校注》为底本进行语译,全书深入浅出,晓畅通达,既反映了仲景原意,又便于读者读记习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