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公炮炙论》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由南朝宋时期的著名药物学家雷敩所著。该书成书于公元420-479年间,是中国历史上对中药炮制技术的第一次大总结,也是我国最早的中药炮制学专著。
全书共分为三卷,原载药物300种,详细记载了药材性状及易混品种区别要点,辨别真伪优劣,对中药鉴定学具有重要影响。书中提到的制药方法包括净选、粉碎、切制、干燥、水制、火制、加辅料制等,对净选药材的特殊要求也有详细论述,如当归分头、身、尾;远志、麦冬去心等。这些方法至今仍被制药业所采用。
《雷公炮炙论》对后世影响极大,历代制剂学专著常以“雷公”二字冠于书名之首,反映出人们对雷氏制药法的重视与尊奉。雷敩在书中所总结的炮制技术和经验,奠定了炮制学的基础,使中药炮制成为一门学科。
雷敩,字士材,号念莪,又号尽凡,是上海浦东惠南镇人,他的父亲是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雷敩自幼受到良好教育,擅长文学、兵法,后因体弱多病,弃仕途而学医。他深入研究医学名家著作,深得其中精要,对中草药物的药性进行反复研究,并用于临床实践,创立了自己的医学理论,成为一代名医。
《雷公炮炙论》原书已佚,但其中大量内容被收入《证类本草》,今有多种辑佚本刊世。1932年张骥根据《证类本草》等书重予补辑,得药180余种,分原叙及上、中、下三卷予以论述,并加入其他古本草书中有关炮炙经验。现存1932年成都益生堂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雷敩的《雷公炮炙论》不仅是一部中药炮制学的专著,更是一部集药物学、炮制学、鉴定学于一体的综合性著作,对后世中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