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号登录/注册
获取验证码
未注册的手机号将自动创建古籍资料库账号
远西奇器图说录最

远西奇器图说录最

四卷.德国Johann Terrenz口授.明王徵.译绘.来鹿堂藏板.1830年刊, 共1册,404页 PDF 315.32MB

《远西奇器图说录最》是一部明代的机械工程学著作,由德国耶稣会会士邓玉函口译,明末士人王徵译绘。该书被誉为中国第一部机械工程学著作,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意义。全书共四卷,其中《奇器图说》三卷,《诸器图说》一卷,1830年由来鹿堂藏板刊印。邓玉函不仅是一位医学家,也是一位博学家,与伽利略同为猞猁学院的院士。他于1619年来到中国,在澳门停留两年后,转至杭州传教,并在1623年到达北京。王徵自幼对工艺奇器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在《两理略自序》中表达了对奇器的好奇和仿制的愿望。他与邓玉函合作,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远西奇器图说录最》的翻译工作,并于1627年在扬州与《诸器图说》合刻出版。

书中不仅介绍了西方的机械知识,还首次将一些机械工程名词翻译成中文,如“重心”、“杠杆”、“齿轮”,这些翻译后来被广泛使用。书中的插图虽采用中国风格绘制,但对欧洲机械的描绘却相当准确。这些插图包括了意大利工程师阿戈斯蒂诺·拉梅利、维托里奥·宗卡以及法国工程师雅克·贝松的作品复制。

《远西奇器图说录最》的内容涵盖了力学知识、简单机械的原理、构造和应用,以及五十四种不同机械的构造和应用,包括起重、引重、转重、取水、转磨等。这些机械的介绍都配有详细的图解和文字解说,展示了它们各自的性能、构造和使用方法。书中的一些机械设计,如蜗轮、蜗杆传动机构,在中国是首次出现,而螺丝、活门等装置也显示出了当时机械设计的先进性。

王徵本人是一位机械学家,他在机械学上的贡献不仅体现在《远西奇器图说录最》的翻译上,还体现在他自己的著作《新制诸器图说》中。《新制诸器图说》是他根据自己的研究心得编著的,书中详细介绍了六种机械的构造、原理、制造材料和使用方法,包括引水之器、转硙之器、自行车、轮壶、代耕和新制连弩。虽然某些设计未必完全可行,但王徵无疑是吸收西方机械知识的先驱。

《远西奇器图说录最》的刊本在清代乾隆年间被收录于《四库全书》的子部谱录类,并且有多个版本流传至今,包括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刊本、道光十年(1830年)刊本等。这些版本不仅为研究明代的科学技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对后世的机械工程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