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工部集》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诗集,由其本人编撰,后经北宋王洙等人整理并分为二十卷,成为后世流传的定本。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生于河南巩县,是唐初诗人杜审言的孙子。他年少时就表现出对文学的热爱,七岁便能作诗。杜甫的一生充满波折,曾因安史之乱被俘,后逃脱并得到唐肃宗的赏识,但不久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晚年,他在成都浣花溪畔筑草堂居住,因曾担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有“杜工部”之称。
杜甫的诗歌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后人誉为“诗史”。他的诗作不仅关注国家大事,也深切关怀百姓疾苦,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政治倾向,同时体现了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在艺术上,杜甫的诗歌风格沉郁,语言精炼,节奏鲜明,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工部集》收录了杜甫的一千四百零五首诗作,包括古体诗、近体诗、律诗、绝句等多种形式,以及赋笔杂著等作品 。
现存的《杜工部集》版本有南宋刻本残卷、汲古阁毛晋命刘臣影宋抄本、毛扆命王为玉重抄补本以及钱曾述古堂影宋抄本等,这些版本分别藏于北京、上海图书馆,并被收录于《四部备要》中。此外,还有《续古逸丛书》本,题为《宋本杜工部集》二十卷,补遗一卷 。
杜甫的诗歌在艺术上的成就表现在多个方面,他继承并发展了诗骚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同时也在诗歌的多种体裁上有所创新。他的五古、七古、五律、七律等作品,都展现了其精深博大的艺术才华。特别是七律,杜甫创作了约一百六十首,数量超过以往所有诗人的总和,极大地扩展了这一体裁的表现范围 。
杜甫的诗歌集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至今仍被广泛研究和传颂。《杜工部集》作为研究杜甫诗歌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