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号登录/注册
获取验证码
未注册的手机号将自动创建古籍资料库账号
文选

文选

60卷.萧统撰.李善注.清嘉庆时重刻宋淳熙本, 共1册,1736页 PDF 659.04MB

《文选》是中国最早的文学总集,由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主持选编,世称《昭明文选》。这部作品选录了先秦至南朝梁八九百年间的文学作品,涵盖了100多个作者的700余篇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其内容分为赋、诗、骚、七、诏、册、令、教、文、表、上书、启、弹事、笺、奏记、书、檄、对问、设论、辞、序、颂、赞、符命、史论、史述赞、论、连珠、箴、铭、诔、哀、碑文、墓志、行状、吊文、祭文等类别。

《文选》的编排方式是将不同体裁的作品分门别类地汇编在一起,全书编排了39种体裁。这些体裁的来源和划分标准多种多样,有的以表现手法成为体名,如赋、论、颂等;有的以文章的载体成为体名,如碑、策等;有的以文章的功用成为体名,如哀、诔、吊、祭文等。这种编排方式虽然在现代看来缺乏科学性,但在中国古代却具有实用性,便于研习者揣摩学习,尽快掌握写作要领。

唐朝时期,《昭明文选》被广泛阅读与传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选学。唐人将《昭明文选》作为学习范本,不仅在读、颂、抄等基础学习层面花费大量精力,而且在注释层面的研究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宋初承唐代制度,亦以诗赋取士,《文选》仍然是士人的必读书,甚至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

清代有关《文选》的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无论是校勘、笺证、评点、注释哪个层面,皆对其有所研究发现。清代学者胡克家重刻宋刊本,并附《考异》10卷,对《文选》的研究和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文选》对后世的影响还体现在其所发挥的强大的文献价值层面,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高度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作家,在文体创作与分类层面能够采用更多的风格与题材,使文学创作的展现形式更加丰富。此外,《文选》在东亚地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传入古代朝鲜半岛后,引起了朝鲜文臣们的高度重视,一度欲将《文选》引入李朝的科举考试科目。在日本,《文选》的流传也有相当长的历史,平安时代学习《文选》之风日益盛行。

总之,《文选》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文献,也是东亚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其丰富的内容和深远的影响,使其在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