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石刻残石》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瑰宝,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极高。据史料记载,该石刻原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所刻,后半部分是秦二世元年(前209年)所刻。秦始皇登临泰山时,由丞相李斯等人为歌颂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而刊刻了前半部分。秦二世东巡时,李斯奏请秦二世在秦始皇所立刻石旁上刻诏书以彰显先帝成功盛德,于是在《泰山刻石》等刻石上补刻诏书并著随从大臣的姓名。
《泰山刻石》用笔精美,平稳流转,骨肉匀称,含蓄委婉,气魄宏大,简捷明快。其书法艺术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先秦书法相比,秦小篆行笔粗细大体相同,横平竖直,转折处极为流利飘逸,无生硬之笔。刻石的字体修长工整,笔画圆转匀称,是秦代篆书法的经典代表。
《泰山刻石》原立在山东泰安市泰山山顶上,历经沧桑,现仅残存10字:“臣去疾臣请矣臣”7字完整,“斯昧死”3字残缺。刻石的迁移和保护历程也颇具传奇色彩。清代乾隆五年(1740年)六月,碧霞祠毁于火,《泰山刻石》残石失踪。直到嘉庆二十年(1815年)才从池中搜得,已断为两块,后移至岱庙。
泰山石刻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不仅在书法艺术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也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2007年,中华书局出版了《泰山石刻》(十卷本)一书,系统整理了泰山及其周围的石刻,为研究泰山乃至中国古代历史、文学、书法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李斯,作为《泰山刻石》的书写者,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他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中国书法鼻祖、小篆第一人。李斯的书法作品全部为刻石,主要有《泰山刻石》、《琅琊刻石》和《峄山刻石》等,其作品展现了中国书法艺术形变神异、一脉相承的发展脉络。
综上所述,《泰山石刻残石》不仅是泰山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代表。它见证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变迁,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