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号登录/注册
获取验证码
未注册的手机号将自动创建古籍资料库账号
瘟疫论

瘟疫论

下卷, 共1册,62页 PDF 26.71MB

《瘟疫论》是明末医学家吴有性(字又可)所著的一部中医药防治温疫病的专著。全书分为两卷,上卷五十篇,主要阐述瘟疫的病因、病机、证候及治疗方法,并从多方面论述温疫与伤寒的不同;下卷三十五篇,讨论温疫的兼证,并有数篇论述温疫名实和疫疬证治。此外,还附有补遗一卷。

作者背景

吴有性,字又可,号淡斋,江苏吴县人,明末著名医家。他通过临床实践和对古今医案的研究,提出了许多实用有效的治法,并在崇祯十五年(1642年)著成《瘟疫论》。

主要内容

  1. 病因与病机:吴有性在《瘟疫论》中提出了“温疫疠气”病因学说,认为疫病是由戾气从口鼻侵入体内引起的。他指出,戾气不同,引起的疫病也不同,侵犯的脏腑也不同。
  2. 治疗方法:书中详细记载了瘟疫的病因、初起、病机、传变途径、发病规律及治疗方法。吴有性强调了瘟疫与伤寒的鉴别和治法,提出了从病因到治疗对温病与伤寒作明确区分的必要性。
  3. 食疗与预防:《瘟疫论》还非常重视热性病的食疗,载有“论食”一节,强调了饮食在治疗中的重要性。

历史影响

《瘟疫论》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 病因学:创立了新的病因学“杂气”说,与现代传染病的病原体特征基本相符。
  2. 病机学:提出了邪自口鼻而入,侵入膜原的新病机学说。
  3. 治疗学:创立了疏利透达膜原法,提出了“客邪贵乎早逐”的观点。

社会背景

在《瘟疫论》成书的明崇祯时期,吴县连年发生疫病流行,一巷百余家,无一家幸免;一门数十口,无一口幸存。吴有性在这样的环境中,深感当时医学的不足,发出“守古法则不合今病,舍今病而别搜古书,斯投剂不效”的感叹,因此在临床实践中“静心穷理”,著成《瘟疫论》。

后世评价

《瘟疫论》被认为是中医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启发了清朝的温病学派。其对瘟疫病因和传染途径的认识,较之前人有较大突破,为传染病的认识和治疗开创了新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