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辞类纂》是清代著名学者姚鼐编纂的一部古文总集,它不仅是桐城派文学主张的代表作,也被视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古文选本之一。全书共七十五卷,选录了从战国至清代的古文,依文体分为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等十三类,收录了约700篇文章 。
姚鼐在编纂《古文辞类纂》时,以“唐宋八大家”的作品为主,同时选入了战国、秦汉以及明代归有光、清代方苞、刘大櫆等人的作品。魏晋六朝之作在辞赋类中有所体现,但总体上姚鼐对这一时期的作品持保守态度。《古文辞类纂》的编纂始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经过多年的修订,最终成书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
姚鼐在卷首《序目》中对各类文体的特点和源流进行了简要的论述,强调了文章的“神、理、气、味”与“格、律、声、色”的关系,认为这是文章的精髓与形式的统一 。《古文辞类纂》的出版历经多次重刻,包括嘉庆时康绍庸刊刻的初稿本、道光时吴启昌和光绪时李承渊的重刻本。民国时期,上海广益书局刊行了《评点笺注古文辞类纂》,广泛搜集了古代及清代学者对入选文章的评语和注释 。
《古文辞类纂》的编纂体现了姚鼐对古文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其选文精当,分类合理,源流明晰,对后世的文学教育和古文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清末王先谦和黎庶昌分别编纂了《续古文辞类纂》,作为姚鼐选本的续书,进一步丰富了这部古文总集的内涵 。
综上所述,《古文辞类纂》以其广博的采辑、精当的择选、合理的分类和明晰的源流,成为了中国古代散文研究和教学的重要文献,对传承和发扬古代文学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