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鸿堂法书》是明代著名刻帖,由董其昌选辑晋、唐、宋、元名家书迹及旧刻本镌成,全帖共十六卷。董其昌,明代书画大家,不仅留下了众多书画作品,还致力于收藏前人的法书名作,其中《戏鸿堂法书》的辑刻便是他收藏活动的成果。
该帖的命名来源于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中的“钟繇书意气密丽,若飞鸿戏海,舞鹤游天”,取其“飞鸿戏海”之意。《戏鸿堂法书》的始刻时间并无确切记载,但据帖后年款,完成日期为1603年(万历三十一年)。董其昌49岁时,由于其极负盛名,此帖风行一时。
《戏鸿堂法书》的原版为木刻,后因版损而重刻石版。20世纪40年代初期,石版遭到日本飞机轰炸而损坏,现存石133块,藏于安徽省博物馆。故宫博物院所藏明代拓本,尺寸纵29.3厘米,横14.6厘米,黑纸托裱,浓墨拓,经折装裱,木匣盛装。拓本上有清人李鸿裔署签,且帖中夹有一张无署名签条,言此本为方濬益旧藏。
尽管一些明、清学者认为《戏鸿堂法书》摹刻不精,但由于董其昌收藏颇富,该帖在收录的部分作品取材上有优胜处,使今日无传的帖文能够得以相见,对于古帖研究有极其重要的帮助。明代石版拓本有几种,包括明代早期拓本、施氏“用大斋本”、王氏“横云山庄本”、沈氏“古倪园本”等。而本帖刻款则有楷书、篆书两种书体。
《戏鸿堂法书》的刻帖不仅反映了董其昌个人的艺术追求,也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书法艺术资源。它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研究中国古代书法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