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雪堂法书》是一部极具历史价值的古籍,其全称为《快雪堂帖》,由明代末期的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冯铨选辑,并由刘光晹(字雨若)刻石。这部法书汇集了从魏钟繇到元代赵孟頫等多位书法大家的墨迹,其精妙之处在于大半作品均由真迹摹出,且刻工精湛,因而被世人所重视。
《快雪堂帖》的命名源于其第一卷开篇的作品——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这部作品不仅因其艺术价值而闻名,还因其历史传承和版本差异而备受关注。原石最初刻于冯铨的家乡涿州,后来因为冯氏子孙无法守护,石碑被分为两部分,后由黄可润购回并运至福建,称为“建拓”。乾隆年间,杨朴园督闽购得并献入内府,乾隆皇帝亲自为之作记,并在北海建快雪堂嵌壁收藏,此时的拓本称为“内拓”。
冯铨,字振鹭,是明万历年间的进士,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后因政治原因被贬为民。1644年,冯铨应清廷征召,降清后官至弘文院大学士,加少师兼太子太师,最终在1672年去世,谥号文敏。
刘光晹,字雨若,安徽人,博雅好古,擅长书法篆刻,精于鉴赏,曾被顺治帝封为鸿胪序班,并御书“特赐清班”赐之。他凭借精湛的技艺,摹勒了多块木板,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书法艺术作品。
《快雪堂法书》的刻石现存于北京北海公园松坡图书馆,其拓本分为涿拓、建拓和内拓三种,其中涿拓最为珍贵。这些拓本不仅记录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也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