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眼》是明代学者张燧所著的一部史论随笔,其内容涵盖了政治、军事、经济、文教、科技等多个领域,并且包含了许多正史未载的逸闻轶事。张燧,字和仲,是湖南潇湘人,他博览群书,勇于思考,常能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提出新颖的见解。此书成书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全书共十二卷,包含511条,其风格独特,新义纷呈,体现出作者读史“不为苟同”的特点。
张燧在《千百年眼》中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分析,往往具有独到的见解。例如,他分析萧何营建长安宫室的深意,认为萧何是为了促使刘邦坚定定都关中的决心。又如,他指出汉文帝虽然个人生活简朴,但在挥霍国家资源方面却毫无节制。这些分析展现了张燧对历史的独特理解和深刻洞察。
《千百年眼》的价值得到了后世学者的肯定,被认为是晚明史学的杰作,专论史部,亦考亦论。然而,此书也曾陷入“蹈袭”的疑案中,有学者指出,书中部分内容与其他作品存在相似之处,引发了关于著作权的讨论。
在清代,《千百年眼》被列为禁书,但康熙皇帝却对此书情有独钟,终生秉烛攻读不辍。此书的校释版本由朱志先完成,他以多种版本为校本,进行了详细的校勘及考释,为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文献基础。
《千百年眼》以其新颖的史学观念和独到的见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张燧的这部作品不仅是他个人读史的心得体会,更是一种历史认识上的“新知”,其观点平实而经得起时间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