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号登录/注册
获取验证码
未注册的手机号将自动创建古籍资料库账号
鹏氏眼科书

鹏氏眼科书

1-4卷, 共4册,306页 PDF 106.6MB

《鹏氏眼科书》是一部古代中医眼科专著,虽然搜索结果中并没有直接提供关于《鹏氏眼科书》的详细内容,但通过搜索结果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古代中医眼科的发展历程和特点。以下是对古代中医眼科的总结,以及对《鹏氏眼科书》可能涉及的内容的推测。

古代中医眼科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开始,眼科就已经对眼的解剖生理、眼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证候、针刺疗法等有了初步的论述。到了东汉末年,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到了多种眼部病症,并从整体观念出发,结合全身脉症进行辨证论治,为后世眼科结合全身证候辨证论治的方法奠定了基础。

隋代的《诸病源候论》在目病诸候一卷内,集中收载了三十八候,包括胞睑、两眦、白睛、黑睛、瞳神等部疾病,并对症状描述和病源探讨都有所前进。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首次明确提出了生食五辛、夜读细书等容易引起眼病的因素,并记载了多种眼病的治疗方法。

宋代的《太平圣惠方》总结了宋以前的眼科成就,并有所发展,将所收载的500多首处方按主治证候分类,并强调了眼与整体的密切关系。元代的《世医得效方》重点阐述了五轮八廓学说,并分别叙述了眼科72证的证治。

清代前中期中医眼科出现了显著特点,如金针拨障术的发展、对前代眼科病证的修正补充以及将眼科理论和内科理论相结合。清末民初,魏氏中医眼科的第二代传人魏纯讷,他将平时收集的200余例疑难病例整理成《眼科临症录》,对病因、病机、辩证论证、治则、方药等都做了详细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