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号登录/注册
获取验证码
未注册的手机号将自动创建古籍资料库账号
伤寒论辑义

伤寒论辑义

日 丹波元简撰, 共10册,550页 PDF 200.93MB

《伤寒论辑义》是日本医学家丹波元简(廉夫)所著的一部关于《伤寒论》的注解书籍,成书于1801年,属于《聿修堂医学丛书》之一。该书共七卷,前六卷主要论述了六经病,而第七卷则对霍乱、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进行了辨析。丹波元简在撰写《伤寒论辑义》时,以宋高保衡、林亿校订的《伤寒论》原文为基础,并对其他传刊本的异同进行了详尽的注释,同时对原论中的误文、脱文进行了校勘,但并未随意改易,体现了对经典的尊重 。

丹波元简在诠释张仲景的原文时,广泛地采辑了成无己以下数十家之注文,并结合自己的心得逐条进行阐析。对于那些原文中条理牴牾、字句钩棘、不易晓明的部分,他采取了谨慎的态度,不敢妄加穿凿。在方解部分,除了选注诠释外,他还参考了古今方书,增补了一些效方。此外,丹波元简在书中的“综概”中指出,读《伤寒论》时,应该关注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的区分,以及发汗吐下、攻补和温的不同治疗方法,这对读者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

现存的《伤寒论辑义》刊本有多种,最早的是日本文政五年(1822年)聿修堂原刻本。建国后,中国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排印本,使得这部作品得以在中国广泛流传 。

《伤寒论》作为中医学的经典著作,由东汉时期的张仲景撰写,约成书于3世纪初,是《伤寒杂病论》的组成部分之一。张仲景根据《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的基本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六经证治体系,对中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伤寒论》不仅为诊疗外感热病提供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同时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和治疗的一般规律 。

《伤寒论》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建立了外感热病的诊疗体系;二是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三是在方剂学上的重大贡献。书中列方113首,用药92种,总结了汉代以前方剂学的成就,并结合作者的实践经验予以创造性的补充和发展。这些方剂不仅为中医方剂学提供了发展和变化的基础,而且仍然有临床实用价值 。

后世对《伤寒论》的注释和研究著作甚多,形成了多个影响较大的注本体系,如成无己系、方、喻系和钱塘二张系等。此外,日本等国对仲景学说也有较深入的研究,如山田正珍的《伤寒论集成》、丹波元简的《伤寒论辑义》等 。

综上所述,《伤寒论辑义》是丹波元简对《伤寒论》的深入研究和注解,其学术价值和对后世的影响不容忽视。这部作品不仅体现了丹波元简对方剂学的深刻理解,也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