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正义》是清代日本吉益猷编撰的一本关于伤寒金匮类中医文献。吉益猷认为现存的《伤寒论》已非张仲景原著的原貌,因此他在《伤寒论正义》中致力于辨正讹误,舍弃那些与原著不符的内容。
《伤寒论》本身是东汉张机(字仲景)所著的医学经典,原书名为《伤寒杂病论》,成书于公元3世纪。该书总结了东汉以前诊治外感热病的经验,运用《素问》等古代医学文献,系统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伤寒论》原书16卷,但至魏晋时已有散失,后由王叔和收集整理,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北宋时期,政府成立校正医书局,对《伤寒论》等医学古籍进行校勘整理。现存的通行本有明代赵开美据宋治平本的影刻本和金代成无已的《注解伤寒论》本。
《伤寒论》全书共10卷,22篇,主要内容包括伤寒六经病的脉证治法,以及杂病的脉证预后和伤寒的病因、病机、传变等。此外,还涉及痉湿暍、霍乱、阴阳易、差后劳复等病的证治以及汗、吐、下等治法的应用范围和禁忌证。后世学者认为部分篇章如“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等非仲景原著,系王叔和编撰增入,故明代以后多删而不录。
《伤寒论》对后世影响深远,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著作中列述的方剂精于选药,讲究配伍,主治明确,效验卓著,后世尊之为“经方”,誉之为“方书之祖”,是方剂治疗变化和发展的基础。
《伤寒论》的养生思想强调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自序》中提到,人类生活在自然界,并作为其组成部分,只有顺应自然界气候的发展变化,才能保持健康。
此外,还有多种《伤寒论》的版本流传,包括《康平本伤寒论》等,这些版本为我们今天研究《伤寒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