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号登录/注册
获取验证码
未注册的手机号将自动创建古籍资料库账号
伤寒论原义

伤寒论原义

共1册,54页 PDF 15.35MB

《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由东汉末年的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撰写,成书于公元200至205年。该书主要阐述了外感疾病及其杂病的治疗规律,对后世的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是对《伤寒论》及其相关古籍的总结。

《伤寒论》的主要内容

《伤寒论》全书共12卷,22篇,397法,除去重复之外共有药方112个。书中重点论述了人体感受风寒之邪引起的病理变化及辩证施治的方法。张仲景将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的“六经”。他根据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势的进退缓急等因素,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症候归纳出症候特点、病变部位、损及何脏何腑,以及寒热趋向、邪正盛衰等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

《伤寒论》的历史与影响

《伤寒论》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张仲景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该书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被后世医家奉为经典。

相关古籍与研究

《伤寒论辑义》:由日本丹波元简著于1801年,采辑了从成元己以下数十家的注释,并结合个人心得,逐条阐析《伤寒论》原文。其原文依宋·高保衡、林忆校订本,方解部分参考古今方书增补了一些效方。 《伤寒论校注》:1982年由刘渡舟和钱超尘组织全国知名中医专家和学者编撰完成,以明赵开美摹宋刻本为底本校注出版,反映了较高的中医文献水平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伤寒论阴阳图说》:研究《伤寒论》理论体系的著作,从《周易》原理入手,破释《伤寒论》三阴三阳的命名,创建三阴三阳图,并溯其学术渊源。 《伤寒论临床应用五十论》:作者对《伤寒论》研究、教学及三十余年临床经验的总结,颇多创见。 《伤寒论今释》:陆渊雷撰于1930年,综合前人注疏,参考日人学说,用较浅近的理论分析、归纳和诠释《伤寒论》。 《伤寒论汤证发挥》:系统归纳《伤寒论》方剂学,突出汤证合一的特点。 《伤寒论新解》:日本杉原德行所著,分七章论述六经病,每一章先概述该经病之定义、病证分类及药治。 《伤寒论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对《伤寒论》六经病分别加以论述,阐明辨证分型、治法、用药等内容。 《订正伤寒论演义》:以《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订正伤寒论注》为大纲进行编写演义,加深研究和掌握六经的实质。 《伤寒论版本大全》:汇编《伤寒论》各种版本,包括《唐本伤寒论》、《宋本伤寒论》、《金本注解伤寒论》等。

《伤寒论》不仅在医学上具有重要地位,其理论和方法也对后世的中医临床和理论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这些古籍的研究和整理,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伤寒论》中的医学思想和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