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藏辨》是一部关于佛教经典的古籍,它主要探讨了佛教经、律、论三藏的辨识和理解。在佛教中,三藏指的是经藏、律藏和论藏,分别代表佛陀的教诲、佛教的戒律以及对佛教教义的解释和讨论。三藏法师是对精通这三部分的僧侣的尊称,其中最著名的三藏法师是唐僧,也就是玄奘法师。
玄奘法师,幼年因家贫出家,13岁出家后,遍访佛教名师学习,因感各派学说纷歧,决心至天竺学习佛教。贞观元年(627年),玄奘私自前往天竺,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到达那烂陀寺学习,成为通晓三藏的十德之一。玄奘法师的西行取经之旅,不仅在京都长安和洛阳等地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逐渐传遍全国,乃至朝鲜、日本与东南亚,受到了极高的尊崇 。
玄奘法师的生平和他对佛教经典的贡献,是《三藏辨》等古籍研究的重要内容。他的西行求法之旅,以及他在那烂陀寺的学习经历,都体现了三藏法师对于佛教经典的深刻理解和辨识能力。玄奘法师的译经工作,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他所翻译的佛经,后人均称为新译,其贡献被后世广泛认可和尊重。
在古籍辨伪方面,学者们历来重视对古籍的真伪及其成书年代问题的研究。文献学从一开始就特别重视古籍辨伪,如刘向、刘歆父子就已关注古籍的真伪问题。历代文献学者,包括清代的阎若璩以及民国初年的顾颉刚等,都在辨伪研究中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辨伪研究也存在一些争议,如“古史辨”学派的疑古思潮,以及近年来的“走出疑古”思潮,都在对前人辨伪方法进行反思和讨论 。
综上所述,《三藏辨》等古籍不仅记录了佛教经典的辨识和理解,也反映了历代学者对古籍真伪研究的重视和努力。玄奘法师的生平和贡献,是佛教文化和文献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