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文献,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这部作品详细记载了从东汉末年黄巾之乱开始,直至西晋统一三国的九十多年历史。全书共分为六十五卷,包括《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和《吴书》二十卷,由刘宋时期的裴松之进行注解 。
陈寿在撰写《三国志》时,采取了一种简约的文风,力求内容精洁,避免重复。他治学严谨,对于可疑的材料宁可不用。陈寿去世后百余年,三国史料大量出现,裴松之收集各家史料,补充了《三国志》记载之不足,其注解方法被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分析为六类 。
《三国志》的叙事方式具有创新性,采用了国别体与纪传体相结合的体例,既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历史现实,又避免了单一体例的局限性。陈寿在书中对三国的君主和重要人物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尽管他尊魏为正统,但实际上对三国都给予了平等的对待 。
陈寿的《三国志》在史学上具有重要地位,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尽管如此,这部作品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内容受到陈寿个人恩怨好恶的影响,以及在魏、晋鼎革之际的回护等 。
《三国志》的版本流传历经千年,从最初的手稿到宋代的刻本,再到清代的武英殿刻本,形成了丰富的版本体系。现代通行的刻本有百衲本、清武英殿刻本、江南书局刻本等,这些刻本都经过了认真的校勘和修订 。
陈寿,字承祚,是《三国志》的作者,他出生于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在西晋时期担任著作郎,并在灭吴后开始撰写《三国志》,历时十年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