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瓢偶笔》是清代学者杨宾所著的一部杂论碑帖的著作。杨宾,字可师,号耕夫,别号大瓢,浙江山阴人,后迁居苏州。他因父亲杨越在康熙年间因反清被戍边而终身不仕,以示对父亲的哀悼和对清廷的抗议。杨宾在文学、书法、金石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与当时的名流如张英、徐元文等人交往甚密。
《大瓢偶笔》成书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原书内容杂乱无序,多有重复。到了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由铁岭人杨霈重新校订,删去重复部分,排定次序,并加以按语,使之更加便于学者研究 。该书共分八卷,内容涵盖了从夏、周、秦、汉到三国、六朝的碑帖,以及晋、唐、宋、金、元、明等历代名家的书法作品,并对书法笔法、笔墨等进行了深入的论述和分析 。
杨宾在《大瓢偶笔》中不仅考证了众多碑帖的真伪和源流,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学习方法,对后世的书法艺术和金石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部作品的传本有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广东粮道署刊本和筠石山房刊本 。
《大瓢偶笔》作为一部重要的书法和金石学著作,不仅丰富了我国的文化遗产,也为研究清代及以前的书法艺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