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讲春秋解义》是一部清代学者奉敕编撰的关于《春秋》经文及其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的重要注解著作。全书共六十四卷,加上一卷总说,对《春秋》经文逐句进行解释,并在经文和三传的部分文字中加入了丰富的注释,对涉及的人物、地理、文辞、典制等进行了详尽的解释和考证。
该书的编纂工作始于康熙时期,最初多采用宋代胡安国的学说,但胡氏的学说存在一些穿凿附会之处,这一点在《春秋传说汇纂》一书中已有较多驳正。康熙帝出于慎重,并未急于将其刊行。到了雍正七年(1729年),世宗胤禛命允礼、张廷玉、方苞等人重加审定,并经过多次御览后才最终定稿。
《日讲春秋解义》的体例特点是首先列出《春秋》的经文,然后在同一页稍低一格的位置引用《左传》、《公羊》、《谷梁》三传的解释,接着使用双行小字对经文和三传的部分文字进行注释。在注释之后,编撰者会以训讲者的身份对经句进行讲解,重点阐述经文的深层含义和编纂意图。
在《日讲春秋解义》的卷首,有圣祖仁皇帝(康熙帝)的《御制日讲春秋解义序》,其后是乾隆二年高宗的《御制序》,并在序尾附有两朝皇帝的印章。此外,还记录了康熙、雍正两朝参与纂修的官员名单,包括库勒纳、允礼等共52人。
此书在《四库全书总目》、《钦定四库全书荟要》、《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等重要书目中均有著录,显示了其在学术界的重要地位。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汉文版本外,还有同年刻印的满文版本,这体现了清代对多民族文化的包容和融合。
《日讲春秋解义》作为一部集大成的学术著作,不仅为研究《春秋》经文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为了解清代的学术风气和政治态度提供了窗口。其出版填补了学术领域的空白,对相关研究者和爱好者具有重要的参考和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