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品汇精要》是明代一部重要的药物学著作,由明孝宗时期太医院刘文泰等人奉敕编绘,成书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该书是明代唯一的官修本草,全书共42卷,外加1卷目录和序例等内容,载药1821种,分为十部(玉石、草、木、人、兽、禽、虫鱼、果、米谷、菜等)。
《本草品汇精要》的编纂背景可以追溯到唐宋两朝的官修本草。明代弘治朝亦思作此举,故敕命刘文泰撰辑本书。2002年,中国文化研究会全文影印出版了《本草品汇精要》,该书是明孝宗于弘治16年(1503)8月下诏太医院编修的一部国家药典。
在司设监太监刘文泰的组织下,一个设有总督、提调、总裁、副总裁、篡修、验药等9种职位的修撰班子组成,包括誊录、绘画人员在内共49人。在经历一年半修订后,药典编纂完成。编撰者按照宋人唐慎微的《证类本草》旧例顺序,把入药之物分为玉石、草、木、果等10部,每部分为上、中、下三品编写,全书共收药物1815种,正文用朱墨两色分写。
《本草品汇精要》的优点是分项精确,叙述简明,使读者能有系统地了解每一种药物。其缺点是主要材料摘自历代本草,而不是作者从实际观察研究出来的论断,所以更有增补,但发明不多。每部各药名下,首先朱书《本经》,次以墨书《别录》的内容;再次又分名、苗、地、时、收、用、质、色、味、性、气、臭、主、行、助、反、制、治、合、禁、代、忌、解、膺甘四项(甘四项非每药悉具),分别序达每药的异名、产地、采集、色质、制法、性味、功效,主治、配伍、禁忌、真伪等。
《本草品汇精要》撰辑成功后,因明孝宗逝世,稿存内府而未刊行。其成书年代早于《本草纲目》,因未刊印流传,故在医药学史上未发生什么影响;但从中药发展史来看,对本书应于以重视。本书有明代的绘写本及清代的重抄本。北京图书馆有残存的清代重抄本十三册。
现所见到的是商务印书馆据散失前的清代重抄本晒蓝底本排版重印而发行的。此外,还有德国柏林国家图书馆藏本,可能是清代复钞本(待考证)。
《本草品汇精要》作为明代的官修本草著作,虽然在医药学史上未发挥显著作用,但其系统性和详细性对中药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该书的编纂过程和内容特点,体现了明代对药物学研究的重视和努力。尽管部分内容依赖于历代本草,但其分项精确和叙述简明的特点,使其在中药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