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刘氏传》是中医伤寒学派的经典著作,由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该书主要论述了外感疾病及其杂病的治疗规律,对后世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是对《伤寒论刘氏传》的总结文章:
《伤寒论》作为中医临床的源头,自问世以来便受到历代医家的推崇。该书由张仲景在公元200至205年间撰写,原称《伤寒杂病论》,后被整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伤寒论》全书共12卷,22篇,397法,除去重复之外共有药方112个 。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了六经辨证体系,将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六经”,并根据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势的进退缓急等因素,归纳出症候特点、病变部位等,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 。
《伤寒论》的学术渊源包括全面继承汉时及以前古典中医药理论和知识,汲取汉和汉以前医家的有效方药,以及系统总结仲景本人的临床实践经验 。其学术成就不仅体现在六经辨证论治体系的创立,还在于与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温病学说以及本草学说的关联和发展 。
1982年,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领导下,刘渡舟和钱超尘组织专家历经10年完成了《伤寒论》的校注工作。这次整理以明赵开美摹宋刻本为底本,不仅保持了宋本原貌,还体现了近代研究成果。校注版《伤寒论》引用文献丰富翔实,训诂解难,校勘严谨,注释精当 。
刘渡舟教授亲撰的《伤寒论临证指要》总结了其五十余年运用《伤寒论》的心得与经验,使伤寒理论与临证经验融汇于一,并贡献了刘氏秘方 。
《伤寒论》的方剂学成就显著,全书实际收方269首,使用药物214种,被誉为“方书之祖”,其方剂学贡献体现在组方原则的严密完整和治疗八法的方药体现 。
《伤寒论》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被后世医家奉为经典。著作中列述的方剂精于选药,讲究配伍,主治明确,效验卓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