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号登录/注册
获取验证码
未注册的手机号将自动创建古籍资料库账号
成唯识论十卷

成唯识论十卷

唐.玄奘译.明万历海宁陈瓛重刊, 共1册,271页 PDF 208.95MB

《成唯识论十卷》是中国佛教唯识宗的重要经典之一,由唐代高僧玄奘三藏法师编译而成。

《成唯识论十卷》概述

《成唯识论》(梵文:Vijñāptimātratāsiddhi),又名《净唯识论》,简称《唯识论》,是大乘佛教的重要论著之一。该论由玄奘法师糅译印度亲胜、火辨、难陀、德慧、安慧、净月、护法、胜友、胜子、智月等十大论师分别对《唯识三十颂》所作的注释而成,共十卷。

历史背景与成书过程

玄奘法师在留学印度期间,广泛收集了十家注释,并独得玄鉴居士珍藏的护法注释的传本。回国后,他原计划将十家注释全文分别译出,但后来采纳了窥基的建议,改以护法注本为主,糅译十家学说,由窥基笔受,集成一部。成书于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

主要内容

《成唯识论》主要论证三界的本源是阿赖耶识,认为“唯识所变”,“万法唯识,识外无境”。全论按相、性、位分为三大部分:

  1. 明唯识相:释《唯识三十颂》一至二十四颂,先释破异教和小乘的实我实法之执,次释能变识相和所变识相。能变识相即初能变阿赖耶识相、第二能变末那识相、第三能变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之相。所变识相即三类能变现的见分、相分等。
  2. 明唯识性:阐明具胜义谛的真如,指出诸法实相由远离遍计所执的实我实法所显。
  3. 明唯识位:辨有能力悟入唯识相、唯识性的人,在悟入过程中经历的阶段及渐次悟入的方便。依践行所证次第分为资粮、加行、通达、修习和究竟五位。

注疏与影响

《成唯识论》的注疏众多,主要有唐窥基《成唯识论述记》20卷、《成唯识论掌中枢要》4卷、《唯识别钞》10卷等。此外还有慧沼《成唯识论了义灯》13卷,智周《成唯识论演秘》14卷等。这些注疏对后世的佛教研究和唯识学派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版本与流传

《成唯识论十卷》有多种版本,其中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金陵刻经处刻本较为著名,现存于天津图书馆。此外,1982年在山西应县木塔内发现了辽代契丹藏中有写经《成唯识论第一》及《成唯识论述记应新抄科文卷第三》等,为佛学研究者提供了宝贵资料。

结论

《成唯识论》不仅是中国唯识宗立宗的主要理论依据,也是佛教哲学中的重要文献。其深刻的哲学思想和丰富的注疏,使其在佛教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