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识论十卷》是中国佛教唯识宗的重要经典之一,由唐代高僧玄奘三藏法师编译而成。
《成唯识论》(梵文:Vijñāptimātratāsiddhi),又名《净唯识论》,简称《唯识论》,是大乘佛教的重要论著之一。该论由玄奘法师糅译印度亲胜、火辨、难陀、德慧、安慧、净月、护法、胜友、胜子、智月等十大论师分别对《唯识三十颂》所作的注释而成,共十卷。
玄奘法师在留学印度期间,广泛收集了十家注释,并独得玄鉴居士珍藏的护法注释的传本。回国后,他原计划将十家注释全文分别译出,但后来采纳了窥基的建议,改以护法注本为主,糅译十家学说,由窥基笔受,集成一部。成书于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
《成唯识论》主要论证三界的本源是阿赖耶识,认为“唯识所变”,“万法唯识,识外无境”。全论按相、性、位分为三大部分:
《成唯识论》的注疏众多,主要有唐窥基《成唯识论述记》20卷、《成唯识论掌中枢要》4卷、《唯识别钞》10卷等。此外还有慧沼《成唯识论了义灯》13卷,智周《成唯识论演秘》14卷等。这些注疏对后世的佛教研究和唯识学派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成唯识论十卷》有多种版本,其中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金陵刻经处刻本较为著名,现存于天津图书馆。此外,1982年在山西应县木塔内发现了辽代契丹藏中有写经《成唯识论第一》及《成唯识论述记应新抄科文卷第三》等,为佛学研究者提供了宝贵资料。
《成唯识论》不仅是中国唯识宗立宗的主要理论依据,也是佛教哲学中的重要文献。其深刻的哲学思想和丰富的注疏,使其在佛教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