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这部巨著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间,约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主体部分。 本纪:记载历代帝王的政绩,共十二篇,包括五帝、夏、殷、周、秦等。 表:用表格形式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共十篇。 书:记述各种典章制度,如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等,共八篇。 世家:记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的兴亡,共三十篇。 列传:记载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共七十篇,主要叙述人臣,最后一篇为自序。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曾任太史令,有志于撰写一部通史,但未能实现。司马迁继承了父亲的遗志,继任太史令后,开始撰写《史记》。他在创作过程中,广泛搜集材料,包括《谍记》、《五帝系谍》、《尚书》、《秦记》等,并对这些材料进行了认真分析和选择。
《史记》不仅在史学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还在文学上有着极高的价值。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司马迁的文学修养深厚,其艺术手段特别高妙,使得《史记》在叙事和行文方式上成为散文的典范。
《史记》在流传过程中,有部分篇章遗失或被后人补作。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少十篇,三国魏张晏指出这十篇是《景帝本纪》、《武帝本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今本《史记》中有些篇章显然不是司马迁的手笔,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写过《史记》,今本《史记》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补作。
《史记》的叙事艺术非常注重对事件因果关系的探究,采用章法、句式、用词等独到之处,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结构。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注重语言和细节描写,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突出人物形象。
《史记》不仅是中国史学的开山之作,也是文学的瑰宝。其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叙事手法,使其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