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补名医方论》是清代著名医学家吴谦所著的一部医方著作,成书于公元1742年。该书是《医宗金鉴》的一部分,具体为其中的卷二十六至三十三,同时也有单行本流传。书中收录了清代以前临床常用的方剂近200首,不仅详细记述了方名、主治及处方,还附有方义的注释和历代医家对该方的论述,旨在加深读者对所收方剂配伍原则和方义的认识。
吴谦,字六吉,清朝安徽歙县人,生于1689年,卒于1748年。他曾是宫廷御医,乾隆时期担任太医院院判。吴谦崇尚仲景学说,参与编纂了《医宗金鉴》,该书是乾隆御制钦定的一部综合性医书,全书共90卷,是我国综合性中医医书中最完善简要的一种。
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乾隆帝诏令编纂医书,命吴谦、刘裕铎为总修官。吴谦认为,医经典籍以及历代各家医书存在“词奥难明、传写错误、或博而不精、或杂而不一”等问题,应予以“改正注释,分别诸家是非”。在撰著《医宗金鉴》时,他参考引用了清乾隆以前研究《伤寒论》《金匮要略》的20余位医家的著述,对这二部经典著作的原文逐条加以注释,汇集诸注家之阐发。
《删补名医方论》选方颇精,虽未分类,但以实用为原则,议论亦较平允可取。书中不仅记录了方剂的名称和主治症状,还详细解释了方剂的配伍原则和方义,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方剂。书中的方剂涵盖了从内科到外科、从儿科到妇科的各类疾病的治疗方法。
1742年,《医宗金鉴》纂修完成,乾隆帝赐名为《医宗金鉴》,并御赐编纂者每人一部书、一具小型针灸铜人作为奖品。自1749年起,清太医院将《医宗金鉴》定为医学生教科书。这部书还广泛流传于民间,深受读者的欢迎。
《删补名医方论》作为《医宗金鉴》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医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也为后世的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其内容的丰富性和实用性,使其成为中医方剂学领域的一部经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