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号登录/注册
获取验证码
未注册的手机号将自动创建古籍资料库账号
石台孝经

石台孝经

唐玄宗撰书.李亨篆额.天宝四年刻.清末拓本, 共1册,236页 PDF 131.96MB

《石台孝经》是唐代的一块著名碑刻,由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作序、注解并书写,其子李亨篆额,立于天宝四年(公元745年)。这块碑刻不仅是中国古代碑刻艺术的瑰宝,也是研究唐代历史、文化、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

《石台孝经》碑位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的中心位置,拥有独立的壮观碑亭,是西安碑林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碑高近6米,由35块巨石组成,碑身由四块青石板组合成长方柱体。碑石下方的台阶上刻有蔓草瑞兽,碑额上盖石,盖石边缘刻有优美的卷云,呈现一个云冠,是所谓的“卷云华冠”。碑石采用青石刻制,柔韧性强、耐风化,是碑刻选材的上品。碑身的正文是孔子《孝经》的原文,由唐玄宗李隆基亲笔抄录,为隶书,被称为“唐隶”,在汉代隶书的基础上将每个文字的结构变得更加宽腴平整。碑额之上的“大唐开元天宝圣文神武皇帝注孝经台”16个字,是当时的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唐肃宗李亨撰写的,字体为秦小篆,工整严谨。碑侧刻有唐玄宗亲自写下的批注,为行书,飘逸灵动,自然流畅。碑身上最小的字体,是当时参与篆刻这方石碑的人员以及机构的名字,以唐楷书写 。

唐玄宗重视《孝经》的原因有三:一是希望通过提倡孝道,整顿皇家内部秩序;二是将“移孝为忠”、“以顺移忠”作为治国的重要做法;三是在文化建设上的贡献,如《孝经》的整理、注释以及推广 。

《石台孝经》碑集独特的形制、经典的内涵、精美的帝王书法于一身,对我们研究中国历史和书法艺术都极具文献资料价值。此外,在上世纪70年代整修《石台孝经》时,在石材之间的缝隙中,有几项意外的发现,包括女真文书残页、《集王三藏圣教序》碑石整张未断拓本,以及唐代画圣吴道子的《东方朔盗桃》版画和一些古钱币,这些发现更增添了这方碑石的传奇色彩 。

《石台孝经》碑刻成以后,原立在唐长安城务本坊的太学内,后经过几次迁移,最终在北宋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徙置于府学北墉”,即今西安碑林的所在地。距今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是碑林中最早的展品 。

《石台孝经》不仅是唐代书法艺术的代表,也是儒家经典《孝经》的重要实物见证,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极为显著。它的存在,让我们得以窥见唐代的文化风貌和帝王的治国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