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图谱》是中国古代医学领域中极为重要的一类书籍,主要记录了各种草药的形态、性味、功效等信息,并常配有精美的插图。
《本草图谱》的历史与发展:自唐代苏敬主纂的《新修本草》开始,中国的本草学著作即已开创了一个宏大的药用博物学的图像系统。宋代的《图经本草》和明代的《本草纲目》等都是这个系统的新成员。
现存最早的彩绘本草图谱:目前我国现存最早的彩绘地方本草图谱是南宋画家王介于公元1220年撰绘而成的《履巉岩本草》。该书收录药物206味,每药1图,先图后文,未加分类,厘为3卷。
《本草图经》:北宋嘉祐三年(1058),政府下令征集药物标本及实物,并由苏颂等人整理成书,载药780种,绘制图谱933幅,是中国现存第一部刻版药物图谱。
《本草图谱》的海外影响:如江户时代后期的《本草图谱》由岩崎常正绘制,共96卷,刊印于1828年,描绘了大约2000种植物,对研究中医药学具有重要价值。
明清时期的本草图谱:明代后期是我国版画的黄金时代,医书的刊印也得到很大发展。《本草纲目》由李时珍历时27年写成,全书五十二卷,另有图二卷,共绘制药图1109幅,是当时药物学知识的集大成之作。
《本草品汇精要》:明代唯一的官修本草,由刘文泰等奉敕编绘,全书42卷,汇集药物1815种,共有彩绘药图1367幅,对后世本草医书影响深远。
《本草图谱》不仅是医学知识的宝库,也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杰出代表。这些图谱对后世的医学研究和艺术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