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记》是元末明初戏曲作家高明根据民间戏文《赵贞女蔡二郎》改编创作的南戏,被誉为中国古代戏曲的经典之作。全剧共四十二出,以东汉书生蔡伯喈和赵五娘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他们悲欢离合的情感经历,展现了一段动人心弦的故事。作品结构完整巧妙,语言典雅生动,体现了文人的细腻目光和酣畅手法,是抒情文学与戏剧艺术结合的典范 。
高明,字则诚,号菜根道人,是温州瑞安(今属浙江)人,生于元成宗大德年间(1300年左右),曾中举人并成为进士,但官场生涯并不顺利,晚年隐居于四明城郊栎社,以词曲自娱,创作了《琵琶记》 。此剧在明清时期刊本众多,其中重要的版本包括明嘉靖《新刊巾箱蔡伯喈琵琶记》、容与堂刻《李卓吾先生批评琵琶记》等。1958年广东揭阳出土的嘉靖写本(残)为研究明代演出提供了珍贵史料 。
《琵琶记》的故事情节主要围绕蔡伯喈的遭遇展开。他新婚不久便进京赴试,中状元后被牛丞相招为婿,尽管蔡伯喈多次推辞,但最终被迫重婚牛府。与此同时,家乡遭受荒旱,生活困苦,全靠妻子赵五娘支持。在天灾人祸中,蔡伯喈的父母相继去世,赵五娘埋葬公婆后,身背琵琶,弹唱乞讨,进京寻夫。最终,在牛氏贤德的帮助下,赵五娘与蔡伯喈重聚,并一同回乡庐墓三年,全剧以一门旌表结束 。
剧中的男主人公蔡伯喈的形象经过高明的重新塑造,不再是一个弃亲背妇的负心男子,而是在被迫的情况下,造成了亲死家破的悲剧。这一改编使得作品具有了与原作不同的思想内容,强调了事君与事亲的矛盾 。
《琵琶记》中的赵五娘形象尤为动人,她勇于承担苦难、不惜自我牺牲的精神,写得颇有真情实感。此外,剧中的张大公也是一个古道热肠、耿直尚义的形象,在危难中给予赵五娘扶助和周济 。
《琵琶记》的思想内容较为复杂,它通过艺术形象展示了丰富的生活内容,并非简单的道德观念所能包括。对于这部作品的评价,学者们意见不一,有人认为它宣扬封建伦理道德,有人认为具有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也有人认为它反映了生活真实的艺术描写 。
《琵琶记》的出现,标志着南戏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开始受到文人学者的关注。明代不少曲家将它与北杂剧中的《西厢记》并称,引发不同意见的争论。吕天成在《曲品》中将其列为“旧传奇品”中的“神品”,评价极高。它对后世戏曲尤其是南戏诸腔有深远的影响,长期流传于各地舞台,并在演出中不断丰富 。
此外,《琵琶记》的版本众多,包括元刻巾箱本、明容与堂刻李卓吾评本、毛氏汲古阁《六十种曲》本等,还有1841年的法文译本和日本的多种传本。《古本戏曲丛刊》初集收入了明刻本及陆贻典抄本两种,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于1960年出版了钱南扬校注本,并附有《高明小传》 。
综上所述,《琵琶记》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丰富的人物形象和精湛的艺术手法,成为中国戏曲宝库中的瑰宝,影响深远,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