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山堂印谱》是明代末期篆刻艺术的集大成之作,由张灏编辑而成。张灏,字夷令,号平陵居士、白於山人、学山长,是江苏太仓人,天启年间南京工部尚书张辅之的儿子。他自幼对篆刻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早年偶得金玉印章百余枚,从而引发了他对篆刻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学山堂印谱》汇集了当时五十余家篆刻家的作品,包括归昌世、何震、苏宣、朱简、程远等二十三位名家,收录印数达到了二千余钮。印谱不仅收录了印章,还包含了诸多名家的序、跋、题辞以及学山记题咏等内容,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此书的编辑和刊行,对后世的篆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清代吴钧评价为:“《学山堂印谱》出,始合数十名手之作汇而成编。”。
《学山堂印谱》的版本有多种,其中西泠印社所藏有“古吴张氏初印本”(一函六册)和“古吴张氏原本”(一函十册)两种,原为张鲁庵先生旧物,1962年赠予印社收藏。此外,还有明崇祯时期的钤印刊本,为张灏邀请当世名家刻印成章后,加上自己丰富的印章收藏,辑拓而成的作品。
《学山堂印谱》在中国印学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与清康熙时期周亮工的《赖古堂印谱》和乾隆时期汪启淑的《飞鸿堂印谱》并称为“三堂印谱”。它不仅展示了明末篆刻艺术的总体风貌,而且以原印精拓的方式,保留了作品的原始面貌,为研究篆刻艺术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综上所述,《学山堂印谱》不仅是明代末期篆刻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印学史上的珍贵遗产。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篆刻艺术的高水平,也为后世的篆刻艺术研究和传承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