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号登录/注册
获取验证码
未注册的手机号将自动创建古籍资料库账号
李氏焚书

李氏焚书

六卷.明.李贽.撰.明末朱墨套印本, 共1册,296页 PDF 297.58MB

《李氏焚书》是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李贽的代表作,这部作品集中表达了他对于当时社会、政治、哲学和文化的独特见解。李贽(1527—1602),字宏甫,号卓吾,福建泉州人,他以其鲜明的个性和思想,在当时社会中引起了极大的争议。《李氏焚书》的命名,源于李贽自己对书中观点可能引发的争议有所预见,他甚至预料到这部作品可能会被焚毁,事实上,这部书在明清两代确实多次遭到禁止和焚毁,但仍然在民间广为流传 。

《李氏焚书》的内容主要分为书答、杂述、读史及诗四个部分,全书共六卷。在政治思想方面,李贽批判了当时盛行的假道学,指出对孔子的盲目崇拜是不必要的,他提倡个性解放和人人平等,反对歧视妇女,并为女性鸣不平。在哲学上,他继承并发展了王守仁的“良知”说,提出了“童心说”,主张真心即是最初的本心,反对道学者的矫饰作伪 。

李贽在《焚书》中还反对礼教的束缚,主张让民各得其所,并提出“至人之治”的理念。在文学方面,他反对复古摹拟,主张创作必须抒发己见,并重视小说戏曲在文学上的地位。《焚书》对后世影响深远,许多后来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如黄宗羲、戴震、曹雪芹等,都受到了李贽思想的启蒙和影响 。

《李氏焚书》的印刷技术也颇具特色,采用了朱墨套印的方式,即正文为黑色,批注为红色,这在当时的刻本中较为罕见,显示了明代印刷技术的高水平 。

尽管《李氏焚书》在历史上屡遭禁止,但它的影响力并未因此减弱,反而成为了推动思想解放的重要工具。正如黄节所言:“朝廷虽焚毁之,而士大夫则相与重锓之”,这反映了《焚书》在民间的深厚影响和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