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纪传体断代史书,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了三国时代(184年-280年)的历史。全书共分为六十五卷,包括《魏志》三十卷、《蜀志》十五卷和《吴志》二十卷,是“二十四史”之一,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三国志》的特点是内容简略,没有表志,且原书三志本独立,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才合印为一书 。
陈寿在撰写《三国志》时,采取了国别体与纪传体相结合的体例,以魏为正统,分别记载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其中,《魏志》包括了帝王本纪,而《蜀志》和《吴志》则以列传的形式记载了各国君主和重要人物的事迹。陈寿的治学态度严谨,对于可疑的材料宁肯不用,力求史实的准确 。
《三国志》的注本非常丰富,其中以南朝宋裴松之的注最为著名,他引用了二百一十种书籍对原书进行补充、订正和评论,增加了大量完整史料。清代以来,许多学者如洪亮吉、钱大昭、陶元珍等对《三国志》进行了补注,其中卢弼的《三国志集解》被认为是最详尽的注本 。
此外,《三国志》的版本流传脉络清晰,从最初的手稿到宋代的刻本,再到明清时期的各种刻本,形成了丰富的版本体系。现代通行的刻本主要有百衲本、清武英殿刻本、江南书局刻本等,这些刻本都经过了认真的校勘和修订 。
《三国志》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也对后世的文学、戏剧、影视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虽然是一部小说,但其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多取材于《三国志》。这部史书以其独特的史学价值和文学魅力,成为研究三国时期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