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号登录/注册
获取验证码
未注册的手机号将自动创建古籍资料库账号
孔子见老子画像题字

孔子见老子画像题字

东汉.隶书.清末拓本, 共1册,4页 PDF 2.53MB

《孔子见老子画像题字》是一幅珍贵的东汉时期的画像石,记录了孔子与老子的历史性会面。这幅画像石不仅展示了两位伟大思想家的形象,还通过其细节描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交流与文化融合。

画像石的发现与收藏

《孔子见老子画像》原石纵37厘米,横170厘米,约东汉灵帝建宁元年(公元168年)刻制。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该石在山东省嘉祥县武宅山村北出土,后被黄易访得并移至济宁州学,目前收藏于济宁市博物馆汉碑室。另有一幅画像石,高48厘米,宽111厘米,厚21厘米,清末民初出土于山东嘉祥县五老洼,现藏于山东省博物馆。

画像石的构图与细节

画像石的画面构图均衡,孔子居左,头戴进贤冠,身着长袍,后面从人一个,双马驾轩车,题字隶书“孔子也”“孔子车”;老子居中,戴进贤冠,着长袍,拄曲杖,拱手相迎,后一马驾轺车,从人三个,题字隶书“老子也”。二人之间,有一飞雁,势向孔子,可能为老子的礼物。孔子、老子之间有一推单轮车的小童,似为项橐。上部贯垂双菱、连弧纹带饰,画面外左方为黄易等人题字。

在另一幅画像石中,画面共分两层:上层为孔子见老子图,下层为骑士征战图。上层排列有14人,其中右侧有两人躬身相对,分别榜题“孔子”和“老子”。孔子和老子之间的秩童为项橐,他一手推轮车,一手指向孔子。孔子身后有两人相对,居左者头戴鸡冠,为孔子弟子子路。画面左7身材矮小者榜题为“晏子”,即晏婴。

历史背景与思想交流

孔子和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一位是儒家思想的开创者,一位是道家文化始祖。孔子前往周都洛阳向老子请教关于礼的学问,老子则以深刻的见解回应孔子,强调君子应顺应时运,去除骄气和过多的欲想。司马迁在《史记》中详细记叙了其中的一次谈话,孔子形容老子“远超出我的想象,他就像变幻莫测的龙一样,无人能识其全貌”。

文化传承与影响

《孔子见老子画像题字》不仅是一幅艺术作品,更是儒道思想交流的见证。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但并没有排斥异己,孔子与老子的交流正是两种思想的融合。流芳阁致力于数字化归档和开放式地分享古籍善本,让更多人了解和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中华文明的瑰宝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