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器说》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漆器工艺的古籍,它详细地记录了漆器的制作过程、使用材料以及漆器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和影响。漆器是一种以木或其他材料为胎,经过髹漆工艺制成的器物,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中国是最早认识漆的特性并将其用于美化装饰的国家,漆器制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六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 。
漆器的制作可以分为制胎和涂装两个步骤。制胎是制作器物的外形,而涂装则包括雕漆或漆绘等装饰手法。漆树原产于中国,中国的漆器工艺不仅在国内流传,还对东南亚和日本的漆器工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漆器就已出现,夏代的木胎漆器常用朱、黑二色来髹涂,用于日常生活和祭祀。到了殷商时代,漆器工艺已经相当成熟,出现了在木胎上雕饰饕餮纹并涂上朱、黑两色漆的漆器 。春秋战国时期,漆器的木胎生产变得更加容易,胎骨材料也变得更加多样化,漆器的用色和技法更为丰富和熟练。
秦汉时期是漆器工艺发展的高峰时期,漆器因其轻便、光泽美丽而成为贵重物品的代表,甚至取代了青铜器的地位。汉代的漆器制造已有细致的分工,出现了多子盒、奁等器物,装饰题材具体反映了汉代道教和巫术信奉的思想与生活内容 。
然而,漆器在汉代以后急遽衰退。桑弘羊在《盐铁论·散不足》中批评漆器成本太高,极大地浪费了社会生产,加上瓷器工艺日渐成熟,漆器逐渐脱离日常生活用具的范围 。尽管如此,唐代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漆器大放异彩,金银平脱、螺钿、雕漆等制作费时、价格昂贵的技法在当时极为盛行 。
宋代漆器的制胎和髹是技艺已经十分成熟,明代工艺美术跨入新的阶段,官方设厂专制御用的各种漆器,并由著名的漆艺家管理。清代初期制漆业承续明朝,在全国各地发展,以乾隆时期为盛,并逐渐形成各自的制作中心及地方的特色 。
漆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展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审美趣味和文化特点。故宫博物院收藏了丰富的漆器,是世界上收藏漆器最多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这些漆器不仅种类齐备,内容丰富,且具有相当高的工艺水平和研究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