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观余论》是宋代学者黄伯思(1079—1118)所著的一部杂考类古籍,黄伯思字长睿,号霄宾,又号云林子,是邵武(今属福建)人。他博学多才,不仅精通经史百家之书,还对天官、地理、律历、卜筮等领域有深入研究,并且对古文奇字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精湛的鉴别能力。黄伯思还擅长书法,对洛下公卿家古器款识有着深入的研究和准确的判断。
《东观余论》的成书过程颇为曲折。黄伯思去世后,其子黄防将其生前审证金石、考核艺文之作二百余篇,与原有的《法帖刊误》一书合编,最终形成了《东观余论》。该书分为两卷,上卷主要是《法帖刊误》的独立著作,按照淳化阁帖十卷的顺序进行考评;下卷则收录了书画、古器物、校书序文等题跋文章。
黄伯思在书中对前人的工作进行了深入的考证和辨伪,其中不乏对欧阳修等人工作的批评和纠正。《四库全书总目》评价《东观余论》“要其精博,胜《集古录》多矣”,显示了其学术价值和考证的精确性。然而,书中也存在一些舛讹和刻印脱误,清人陆心源对此做了校订,并收入《潜园总集·群书校补》。
现存的《东观余论》版本较多,包括《王氏书画苑》、《津逮秘书》、《四库全书》、《学津讨原》、《邵武徐氏丛书初刻》等丛书本。1988年,中华书局根据《古逸丛书三编》本影印,改题为《宋本东观余论》,是较为通行的版本。
《东观余论》不仅在书法理论上有所建树,其对金石学的考证和辨伪工作,对后世的学术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参考价值。黄伯思的学术成就和对古文化的贡献,使他成为北宋晚期重要的文字学家、书法家和书学理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