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方药注》是一部中医方书著作,其历史渊源和学术价值在中医学界具有重要地位。以下是对这部古籍的总结:
《千金方药注》的起源:《千金方药注》又称《备急千金要方》或简称《千金方》。这部著作由唐朝孙思邈撰写,成书于652年,即唐永徽三年。孙思邈以“人命至重,贵于千金”的民本思想为书名,体现了其对医学的重视和对生命的尊重。
内容与结构:全书共分为30卷,包括232门,载有医方5300余则。书中博采唐代以前各家方书及民间验方,内容涵盖了广泛的医学知识,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多个领域。
学术贡献:《千金方药注》对后世医学影响深远,它不仅总结了唐代以前的医学成就,还对医学伦理学、妇儿科独立发展、脏腑分类方剂等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版本与流传:《千金方药注》的刻本众多,包括宋校正医书局1065年校刊的版本,以及日本江户医学影北宋本等。中国珍藏的最早刻本为元刻残卷,而影响较大的版本为195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日本江户医学影北宋本出版的版本。
国际影响:《千金方药注》不仅在中国有着广泛的影响,也流传至日本等国家,成为中医学在国际上的重要代表之一。
其他相关著作:除了《千金方药注》,还有《千金方药注(1-4卷)/千金方药注卷一》等影印版存在,为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作者孙思邈:孙思邈(541年~682年),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誉为“药王”。他不仅在医学上有深刻研究,还十分重视民间医疗经验,其一生致力于医学临床研究,对多个医学领域均有重要贡献。
《千金方药注》作为中医学宝库中的瑰宝,其丰富的医学知识和深远的学术影响,至今仍然为医学界所推崇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