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散文,作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当时欧阳修因上书替范仲淹等人分辩而被贬至滁州,担任知州。
文章以“环滁皆山也”开篇,描绘了滁州周围的山景,特别是西南诸峰的林壑之美,以及琅琊山的深秀。接着,作者通过“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引出酿泉,再通过“峰回路转”带出醉翁亭。
《醉翁亭记》的意境优美,作者通过山水相映、朝暮变化、四季变幻和动静对比,展现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文章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一句,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内心的愉悦。
文章结构精巧,采用了“金线串珠”的手法,以“乐”字贯穿全文,层层递进,逐步揭示醉翁亭的美景和作者的心境。文章的开头通过层层烘托,引出醉翁亭的位置,结尾则通过层层烘托,突出“太守之乐”。
《醉翁亭记》的语言极有特色,格调清丽,遣词凝练,音节铿锵。文章中多次使用“也”字收束句尾,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韵律感。同时,文章中的语言高度概括,含义丰富,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和“水落石出”等,已成为流传至今的成语。
欧阳修在滁州期间,虽然内心抑郁,但依然发挥了“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一定的政绩。《醉翁亭记》不仅描写了滁州的自然美景,还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抒发了他贬谪后的复杂心情。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他在政治上支持过范仲淹等人的革新主张,文学上主张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
《醉翁亭记》通过优美的意境、精巧的结构和凝练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内心的愉悦。文章不仅描写了滁州的自然风光,还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抒发了他贬谪后的复杂心情。欧阳修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使《醉翁亭记》成为中国古代散文中的一篇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