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经小解》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简称《难经》,旧题秦越人(扁鹊)撰。该书大约成书于西汉末期至东汉之间,现存较早的版本有明经厂刻医要集览本、日本武村市兵卫刻宋·王九思《黄帝八十一难》集注本等。
内容概述
《难经》主要针对《内经》中深奥的中医学理论,归纳为81个问题,进行释疑解难。内容包括脉诊、脏腑、阴阳、五行、病能、营卫、俞穴、针灸,以及三焦、命门、奇经八脉等理论疑难问题。书中涉及到人体正常生理、解剖、疾病、证候、诊断、针灸与治疗,以及阴阳五行学说等种种疑难问题的论述。
主要章节与内容
-
脉诊:1~22难主要论述脉学,介绍脉诊的基本知识、脉学的基础理论,以及正常与反常脉象。首先提出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法,确立了以手腕寸、关、尺为三部,再分别每部之浮、中、沉为九候的“三部九候”脉诊法。
-
经脉:23~29难论述了经脉的流注始终、经络的长度、营卫度数、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及其有关病证。
-
脏腑学说:30~47难以脏腑学说为主要议题,介绍了脏腑的解剖形态、生理功能、营卫周行。
-
疾病:48~61难主要论述疾病,强调要以四诊八纲为基础辨证,以五行生克关系来阐明疾病的传变、预后。
-
针灸腧穴:62~68难主要论述针灸腧穴,重点对五脏的募穴、俞穴的治疗以及五俞穴主治病证深入论述。
-
针法:69~81难主要论针法,如迎随补泻法、刺井泻荥法、补母泻子法、泻火补水法等,以及这些方法的应用、宜忌、注意事项。
理论贡献
-
五行学说:《难经》在五行学说方面有重要贡献,提出了五行生克乘侮在针灸临床中的应用,如“补母泻子”法、“刺井泻荥”法、“泻南补北”针法。
-
命门理论:《难经》创造性地把命门从肾的概念中抽离出来,认为命门是五脏六腑的根本,是十二经脉的根本,是人体生命之源泉。
-
奇经八脉:《难经》首创“奇经”之名,并将八脉合论,专篇讨论奇经八脉的概念、生理、病理、病证等,确立奇经理论体系。
-
藏象体系:《难经》在五行功能比象的基础上,建立了藏象体系,结合脏腑实物、病象表现、生理功能等的临床应用体系。
临床应用
《难经》不仅在理论方面丰富了祖国医药学的内容,而且在临床方面颇多论述。除针灸之外,还提出了“伤寒有五”的理论,对后世伤寒学说与温病学说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注本与流传
《难经》的古传本早已亡佚,流传于世的主要是其各种注本。北宋时期的《难经集注》五卷是现存最早的注本,影响较大。元代滑寿的《难经本义》、明代张世贤的《图注八十一难经辨真》等注本也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总结
《难经》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经典,不仅在理论上有深刻的阐述,更在临床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其对脉诊、脏腑学说、五行学说、命门理论、奇经八脉等方面的贡献,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