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宝卷》是一部与观世音信仰及其传说密切相关的佛教宝卷。它起源于宋代,与《香山大悲菩萨传》碑文有着不解之缘。据韩秉方的研究,这部宝卷的面世与观音信仰的普及有着直接联系 。蒋之奇在元符三年(1100年)在汝州香山寺树立了《香山大悲菩萨传》碑,碑文讲述了观音菩萨乃庄王之三公主妙善修道而成一事,这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社会轰动。此后不久,该碑文传至杭州,并由杭州天竺寺僧道育重刻,进一步促进了观音菩萨形象的广泛流传。
关于《香山宝卷》的确切编撰时间和作者,学术界存在争议。一些学者认为宝卷可能最早出现在宋崇宁二年(1103年),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宝卷起源于明末或元代后期 。郑振铎先生在他的《中国俗文学史》中提出,宝卷在宋代出现是有可能的,并对《香山宝卷》的题记表示了理性的怀疑 。车锡伦则认为宝卷产生于元代后期,并与佛教的进一步世俗化及白莲教的发展有关 。
《香山宝卷》的内容与另一部宝卷《观音济度本愿真经》相似,后者是清代先天道宝卷,由彭德源编撰,属于清先天道支派青莲教的布道书 。这部宝卷以观世音菩萨的自叙传口气,讲述了妙庄王三公主妙善修行成道的故事,与《香山宝卷》在事实和结构上具有相似性,但在宗教内涵上有所不同,强调了先天大道的修炼方式。
《香山宝卷》作为佛教文化的一部分,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也体现了文学作品在宗教传播中的作用。它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至今仍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