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王居士砖塔铭》是唐代楷书的杰出代表,由上官灵芝撰文,敬客书丹,刻于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年)。这件作品不仅以其书法艺术的精湛而闻名,更因其出土和流传过程中的传奇经历而备受瞩目。
敬客,这位书法家的具体生平已不可考,但其所书的《大唐王居士砖塔铭》却以其瘦劲秀逸、端庄雅正的书法风格,展现了唐代楷书的高超技艺。敬客的书法师承褚遂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被后人誉为“小碑之最”。
《大唐王居士砖塔铭》原刻于一块方砖之上,每边各十七字。然而,这件作品在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出土于陕西西安终南山楩梓谷后不久,便遭遇了不幸的损毁。原砖先是裂为三块,随后又裂为五块、七块,最终其中一块丢失,其余的几块也被村民用作了柱础,从此消失。
尽管原石已不复存在,但《大唐王居士砖塔铭》的影响力并未因此减退。清代书法家王澍在《虚舟题跋》中提到,敬客的书法虽然在当时并不显赫,但其瘦劲的笔法却与褚遂良相仿,显示了唐代书法艺术的繁荣。此外,由于其书法的优美,后世出现了众多摹刻本,其中以郑廷旸、钱湘的摹本最为著名。
据目前所知,上海图书馆藏有一本全拓本,字数多而且全,墨拓精良,是研究《大唐王居士砖塔铭》的重要资料。此外,对于书法爱好者和研究者来说,这部作品是学习唐代楷书的绝佳范本,其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不容忽视。
《大唐王居士砖塔铭》不仅是一件书法艺术的瑰宝,也是研究唐代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它见证了唐代楷书艺术的繁荣与一位无名书法家的卓越才华。尽管原石已经破碎,但它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和艺术成就,依然在书法界和学术界中流传和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