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古训传》是日本及川达撰写的一本中医文献,属于伤寒金匮类,共五卷,于日本文化元年(1804年)刊行。该书以伤寒六经病为主,详细分为太阳篇、阳明篇、少阳篇、太阴篇、少阴篇和厥阴篇,各篇分别包含不同数量的章节,内容多引原文,并附作者己见,对原文进行阐析诠注,力求明确病状、病位及病势。作者根据原文探讨病因病机,并训诂古文词,以期阐明要旨。现存版本包括日本蒙园初刻本和天保十二年(1841)蒙园重刻本。
《伤寒论》作为中医学经典著作,由东汉张仲景撰写,约成书于3世纪初。它是《伤寒杂病论》的组成部分之一,主要论述“伤寒”即外感热病的部分。《伤寒论》在历史上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在外感热病的诊疗体系和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张仲景根据《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的基本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六经证治体系,并对伤寒各阶段的辨脉、审证、论治、立方、用药等进行了全面阐述。
《伤寒论》的学术成就还包括在方剂学上的重大贡献,书中列方113首,用药92种,总结了汉代以前方剂学的成就,并结合作者的实践经验予以创造性的补充和发展。张仲景在吸收前人成方的基础上,特别注意通过加减变化来适合病情,书中方剂的煎服法更备规矩,对诸如煎药用水种类、煎煮时间长短,先煎后下之序、服药及护理方法等都颇为讲究。
此外,《伤寒论》的临床应用也得到了广泛认可,如《伤寒论临床应用五十论》和《伤寒论今释》等作品,均体现了《伤寒论》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综上所述,《伤寒论古训传》及其原著《伤寒论》在中医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供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被后世医家奉为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