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和解》是一部古代中医药学著作,主要涉及中药的分类、功效及其应用。 总论 《本草和解》首先对历代本草著作进行了简要评介,列举了《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雷公炮炙论》、《唐本草》等四十一种本草著作,并加简要评介,基本反映出明代以前本草学的发展概况。
序例 书中卷一卷二为序例,主要介绍历代诸家本草及中药基本理论等内容。通过引述前人专论,如神农本经名例、陶隐居名医别录合药方剂法则等,使中药理论获得系统整理。
百病主治 卷三卷四为百病主治,大致沿袭宋以前本草“诸病通用药”旧例,以诸风等一百十三种病证为纲,分列主治药物,或于病证下再分若干证,类列药物用法。
药物各论 卷五至卷五十二为药物各论,总目原称载药一千八百九十二种,经实核为一千八百九十七种。各论均以“部”为纲,以“类”为目分类,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等十六部。
药物分类 每部之前均有简要论述,各部之下再分若干类,如草部分为山草、芳草、隰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类、杂草等十一类,凡六十类。
药物详细描述 每药均标注首载文献出处,若有归类变更或并入某药者,则以校正说明;下设释名、集解、辨题或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等栏目解说。例如: 释名:列举别名,并释命名意义。 集解:介绍产地、品种、形态、采收等。 辨疑正误:对历代本草有疑误者予以辨正。 修治:阐述炮制方法。 气味:阐述药物性味及有毒无毒。 主治:包括功效。 发明:侧重阐述药性理论、用药要点及学术见解。 附方:广录以该药为主的主治各科病证的有效方剂。
学术成就 《本草和解》在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基础上,进行大量整理、补充,并载述发明与学术见解。其主要成就包括集中国16世纪前中药学之大成,首次载入民间和外用药三百七十四种,并附方一万一千零九十六则。
版本与影响 《本草和解》版本颇多,除国外各种全译或节译本外,国内现存约七十二种,大致可分为“一祖三系”,即祖本(金陵本、摄元堂本)及江西本、钱本、张本三个系统。本书刊行后,促进了本草学的进一步发展,倪朱谟的《本草汇言》、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黄宫绣的《本草求真》等,均是在其学说启示下而著成的本草典籍。
其他内容 书中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科学资料,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溶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