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爨宝子碑》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别具一格的书法作品,全称为“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之碑”。该碑刻立于东晋义熙元年(405年),楷书,碑文主体13行,每行30字,碑高190厘米,宽71厘米。碑文记述了爨宝子的生平事迹,爨宝子是建宁同乐(今云南陆良)人,生于东晋孝武帝太元五年(380年),卒于东晋元兴二年(403年),仅活了23岁。
爨宝子碑的书法风格介于隶书和楷书之间,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古朴的气质。康有为评价其为“端朴若古佛之容”,李根源则称其“下笔刚健如铁,姿媚如神女”。碑文的笔画质拙凝重,主用方笔,不少笔画呈方棱或锐角,字形或大或小,结法紧密但不类型化,变化丰富。
爨宝子碑的发现和保护也有一段历史。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该碑在云南曲靖县(南宁县)城南七十里之扬旗田出土,最初被村民用作压制豆腐的石板。咸丰二年(1852年),曲靖知府邓尔恒将其移置于城中武侯祠,现藏于曲靖市爨文化博物馆。
爨宝子碑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还为研究东晋时期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史料。碑文中提到的爨氏是中国南方的大族,自三国东晋以来,长期居住于古建宁(今云南曲靖一带),分为东爨和西爨。爨氏在南中地区统治时间长达四百余年,碑文对研究这一民族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此外,爨宝子碑与后来的爨龙岩碑合称“二爨”,均为研究五世纪该地区及该民族情况提供了重要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碑文的书法风格与南朝正统名人书家严守法度和笔意结构之态不同,充满奇趣和幽默,显示出一种古朴稚拙的味道。
总之,《爨宝子碑》不仅是书法艺术的杰作,也是研究东晋时期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其独特的书法风格和历史价值,使其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