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简》是北宋初年郭忠恕汇集的一部古文字书,书名取自古人“杀青简以写经书”,谓之“杀青”,亦谓“汗简”,借以说明“古文”是源于古人竹简上所写经书的古文。该书不仅是最早的一部古文字典,也是研究汉字形体演变的重要著作。
郭忠恕(?-977),字恕先,又字国宝,洛阳(今属河南)人。他历仕五代,入宋后官至国子监主簿,因批评时政被贬谪。郭忠恕不仅是一位画家,还精通文字学和文学,善写篆、隶书,尤其擅长“界画”。
《汗简》是一部古文字典,收录七十一家古书中的古文、籀文,依《说文》部次排列,每字下先列楷体,再注反切或出处,有的只有反切,内容比较简略。书后附有目录,即始一终亥的五百四十个部首,与《说文》全同。该书所征引的古书,存于今者不及二十分之一,其中的古字多赖此书得以保存。
《汗简》对研究汉字形体演变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近世发现的魏“三体石经”中的古文,与此书古文相合者很多,说明此书的准确性很高。后来谈古文之书,辗转援据,大抵从此书所出,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忠恕所编,实为诸书之根底,尤未可以忘所自来矣。”
《汗简》自成书以来,罕有知音;而研究《汗简》的著作,更属凤毛麟角。惟一专门研究此书的,是光绪年间遵义郑珍的《汗简笺正》。清郑珍的《汗简笺正》八卷,辨证、注释比较详细,以小字注于郭氏原文之后。今天比较流行的校注本,是清郑珍的《汗简笺正》,八卷,辨证、注释比较详细。
《汗简》为北宋兴起的金石考古学提供了一部认识古文的字典,现在仍是研究汉字形体演变的有价值的著作。该书对后世的古文字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诸书之根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