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是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典籍,简称《素问》,由唐代医学家王冰注解。该书是对《黄帝内经》素问部分的重新整理和注释,原书九卷,81篇 。王冰在宝应元年(762年)完成了这部著作,他在注释中广泛引证多种古籍,对原文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并且在增改经文时态度严谨,凡所加字皆朱书其文,以区分古今文字 。
《素问》自汉至唐历经多次增改和传抄,至唐代已出现篇目重叠、前后不伦等问题,王冰遂以南朝全元起的《内经训解》为依据,对《素问》进行了编次注释,并补充了七篇大论,对其中简脱文断、义不相接之处进行了补充和阐明 。
北宋时期,林亿等人对《素问》进行了校勘,此后的各种刊本虽有分合的演变,但都以此本为依据 。明代顾从德在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翻刻了宋本,成为流传较广的版本 。1956年和196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两次据顾从德本校勘出版了影印本。
王冰,号启玄子,生于唐景云元年(710年),卒于贞元二十年(805年),他在医学上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对《素问》的整理和注释上。他对辨证论治理论有所发挥,提出了治疗元阳之虚和真阴之竭的理论见解,这些见解对后世的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素问》与《黄帝内经灵枢》合称为《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内容广泛而深奥。书中不仅论述了养生、气功、阴阳五行等理论,还涉及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中医的发展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 。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的版本众多,其中台北国家图书馆藏本被认为是较为珍贵的版本,根据杨守敬的题记,此版本可能早于哈佛大学图书馆藏本,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