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衡》是东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王充所著的一部哲学著作,约成书于汉章帝元和三年(公元86年)。该书是王充用了三十年心血完成的,现存文章有85篇,其中《招致篇》仅存篇目,实存84篇。《论衡》以“实”为根据,疾虚妄之言,被后世誉为古代一部不朽的唯物主义哲学文献 。
王充,字仲任,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年(公元27年),卒于和帝永元年间(约公元100年前后)。他出身于会稽上虞的一个衰落家族,自称“孤门细族”。王充自幼好学,青年时期游学京师洛阳,师从班彪。由于家境贫寒,王充常在市肆阅读所卖之书,通过自学成为通晓众流百家之言的大学问家 。
《论衡》一书,细说微论,解释世俗之疑,辨照是非之理。王充在书中批判了汉代儒家思想中的神秘主义色彩和谶纬学说,特别是针对《白虎通义》等“儒术”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主张气一元论,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元气分化而来,人与物禀气而生,气散而亡。王充否定了天道自然有为,认为社会上流传的天人感应、灾异谴告是不存在的;人死精气散归于空间,没有鬼魂,鬼是精神错乱引起的幻觉 。
《论衡》的主旨是“解释世俗之疑,辨照是非之理”,王充在书中充分利用科学知识为武器,无情地批判了天人感应说和谶纬迷信。这些科学技术知识有的是当代的成果,有的则是王充本人对自然现象认真地观测研究的心得。《论衡》不但是我国古代思想史上一部划时代的杰作,而且也是我国古代科学史上极其重要的典籍 。
然而,《论衡》也存在一些缺点,例如把人的生死寿夭和富贵贫贱归因于禀气强弱厚薄,陷于命定论;同时,在注重经验的同时比较忽视理论思维,因此在对鬼神之说的批判上不能彻底。尽管如此,王充因《论衡》一书而在中国思想史上获得了崇高的地位,他的思想影响深远,对后来的无神论者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
《论衡》的版本流传经历了曲折的过程。最初由蔡邕、王朗二人传世,以后辗转流传,篇目有所佚失。《论衡》见于著录较晚,明清以来版本颇多。今有上海人民出版社公元1974年出版的以通津堂本为底本的校勘本。注释有刘盼遂《论衡集解》(古籍出版社1957年版),极便读者参阅 。
综上所述,《论衡》是一部具有强烈战斗性的论著,它对中国古代哲学、科学乃至整个思想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王充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和对迷信思想的批判,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